为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当好先行
建设交通强国,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各行各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力当好“先行官”,实现了从“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综合运输结构和效率不断完善,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显著改进了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为推进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通运输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内蒙古各界各方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服务效率,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当好先行。
弘扬蒙古马精神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经过70年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仍然突出,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特别是在城乡均衡、地区均衡等方面差距很大,交通运输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安全水平、节能环保等方面差距更大。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运输网络覆盖深度,还是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仍需要奋起直追,不懈努力。目前,虽然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长期以来,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跟不上交通基础设施增长步伐,建设的成就还没有全面转化为社会的认可度。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地域辽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矛盾多、任务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还是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总目标,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从自治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愿景出发,研究有内蒙古特色的综合交通发展思路,加快制定具体方案,弘扬蒙古马精神,扎实推动中央建设交通强国的决策部署在内蒙古落地结果。
谋划八大战略任务
奋力实现新作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迅速响应,组织了《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强国建设模式》课题研究,启动了自治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交通运输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总体思路是:坚定目标导向,聚焦“短板”,坚持“硬建设”与“软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加快构建独具内蒙古特色、与全区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相协调、与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外联内通、区域协调、智慧安全、高效便捷、生态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年底,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初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机制,为自治区落实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奠定基础;从2021年到2035年,建成布局完善、立体互联、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有力支撑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从2036年至本世纪中叶,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智能绿色、安全治理等跟上全国发展步伐,达到全国中上等发展水平,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
谋划八大战略任务:建成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骨干体系、助城富乡的城乡交通服务体系、人便货畅的运输服务体系、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体系、高效支撑的智慧数字交通系统、全方位的安全支持体系、低碳节能的绿色发展体系、科学有效的行业治理体系。
构筑两个重大工程:建设呼包鄂城市群高效联通体系,打造呼包鄂“1小时商务联系圈”和“2小时产业联动圈”,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建设沿边通道体系,推进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完善通道内国省干线公路布局,串联沿边口岸,为对外物资运输、旅游业发展、沿边产业集聚等提供保障,支撑向北开放。
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进入交通强国建设第二批试点:加快建设乌兰察布至二连浩特等物流通道,打造依托口岸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枢纽,争取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列入国家试点;加快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争取呼和浩特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列入国家试点;打造以交通为依托的旅游经济走廊,争取在交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列入国家试点;加快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争取在农村交通发展方面列入国家试点。同时,积极在建设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探索交通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交通运输发展新路子上先行先试。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