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土地飞出“金孔雀”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云南航空公司机队。 倪嘉云 摄
如今的昆明长水机场已成为世界大型枢纽机场。倪嘉云 摄
1992年,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郊一家搪瓷工厂从事秘书工作的倪嘉云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后他将成为一名民航人,在昆明机场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想不到的是,当时只有4驾小型飞机的昆明机场,经历多年变迁,发展成为拥有270条国内航线、74条国际航线、4条地区航线,覆盖东盟10国、南亚5国,通航南亚、东南亚各大城市,跻身世界枢纽机场之列的大型机场。近年来,昆明机场不断提高安全保障、优质服务、高效运行能力,影响力辐射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焕发新的生机。
“孔雀”飞翔 不断提高运力
昆明巫家坝机场最初是军民合用机场,只有2架安-24飞机和2架伊尔-14小型飞机,运力小,航线少,难以满足云南地区的航空运输需求。面对如此情况,民航云南省局先后于1985年、1986年、1991年从国外引进3架波音737-300型客机,昆明地区航空运力的布局逐渐得到改善。
1992年7月28日,云南航空公司在原民航云南省局的基础上登台中国航空大市场,所在基地就设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云航的徽标是一只美丽的“金孔雀”。孔雀不仅是云南的象征,也代表云南境内各民族纯洁、善良、热情、好客的形象。现已是昆明机场党委工作部宣传室主任的倪嘉云对那只美丽的“金孔雀”记忆犹新:“原云南航空公司飞机尾部上的‘金孔雀’标志是无数旅客对云南航空最深刻的印象,云南航空公司也是全国首家引进波音737-300飞机的航空公司。”据倪嘉云介绍,云南航空公司成立时共有7架波音737-300型客机,此后相继引进波音737飞机13架、波音767宽体客机3架,平均每年引进飞机2架,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倪嘉云曾与多位老云航员工深入交流过,他告诉记者:“飞机机身上的3道杠分别代表云南的3大标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如今,‘金孔雀’虽然不再飞翔,但在老云航人记忆深处,它在天空中翱翔的英姿清晰依旧,没有一个老云航人会忘记我们红土地孕育出的‘金孔雀’。”
“急难险重”不掉链子
2004年,云南机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昆明巫家坝机场成为其所辖的8个机场之一。倪嘉云说,昆明机场在“巫家坝时代”飞速发展,成为了春城昆明的“城市名片”。
2008年7月2日凌晨,昆明突降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巫家坝机场变成一片汪洋,所有航班延误,停场飞机甚至浸入洪水中,机场被迫关闭。巫家坝机场立即进行抗洪抢险工作,时任昆明机场总经理魏建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部署抢险工作。“机场工作人员拼命抢险,手磨起泡就吐口唾沫继续干,扛沙包的同志跌倒了立马站起来继续扛,有的人掉进水里,浑身湿透也要爬起来投入工作。有这样的民航人,巫家坝机场怎能不腾飞?”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倪嘉云热泪盈眶。
北京奥运会前夕,为加强安保工作,助力奥运会顺利召开,云南机场集团和昆明机场通过多方对比考察,投资1900万元从德国引进了29台先进设备——HI-SCAN16580 X射线安检机,对安检站原来使用的旧设备进行了更新。与老设备相比,新设备图象质量更为清晰,行李传输速度更快,使得昆明机场的安检能力和安保强度大幅提高。“不断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高运力、安保能力和承载力,是巫家坝机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倪嘉云说。
“长水常准”提升航班正常率
2012年6月27日晚,随着跑道上的灯光依次熄灭,拥有百年历史的昆明巫家坝机场功成身退。次日,长水机场正式启用,开始奏响云南“民航强省梦”的全新乐章。
进入“长水时代”,昆明机场不断完善设施设备,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积极建设二、三类盲降项目,加快设施设备配置。在大面积航班延误的处置保障工作中,机场员工时刻坚守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始终奋战在安全保卫、服务工作一线。倪嘉云说,许多员工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人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坚守岗位,有人带病坚持工作,有人一整天都顾不上吃一口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昆明机场的处置工作越来越高效、有序,为提升航班正常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昆明机场不断加强与云南省境内各机场的沟通协作。随着“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在云南机场集团各州市机场顺利安装运行,目前云南省已形成以长水机场为中心、各州市机场为支点的集团集群协同平台,该平台也加快了云南省内各机场之间运行信息快速化、集成化、扁平化传递。继2015年4月昆明长水机场东跑道二类盲降系统率先投用后,昆明长水机场西跑道二类盲降系统也于2016年12月开放使用,昆明长水机场成为国内首个双跑道均具备二类盲降能力的机场。
经过几年发展,昆明长水机场已经成为了世界大型枢纽机场。从2012年6月28日至2019年5月31日,昆明长水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212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6617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250万吨。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