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高山贫困村脱贫奔小康 通了硬化路 住进砖瓦房
初冬时节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依旧温暖湿润,空气清新怡人。沿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驾车行驶2小时后,便来到了油松岭乡椿头塘村,村中硬化路干净整洁,路旁矗立着崭新的路灯。村民的房屋修葺一新,屋中宽敞明亮,实木家具、电视机一应俱全。
几年前,椿头塘村还是一个以篱笆房、土基墙、火塘、土路为“标配”的贫困村。巨变缘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2016年3月以来,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派出2批12名工作队员,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帮助沿线村民告别烂泥路走上硬化路,帮助45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篱笆房搬进砖瓦房。
村路附属设施齐备
2016年3月,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第一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入村时,看到眼前的景象都傻了眼。村中的土路又陡又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汽车、摩托车经常陷在泥地里不能动;进村入户时,一不留神就会摔跤。
要致富,先修路。为打通椿头塘村与外界沟通联络的渠道,2016年,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筹资近170万元建设窝子烂田公路,配套建设了排水沟、临崖和急弯路段安防工程、行道树等附属设施,沿线4个村民小组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2017年,投入近8万元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村民不仅“走得了”,而且“走得好”,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高寒山区农业村,路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与关心,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和希望。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椿头塘村先后投入1272万元,硬化白石头、安乐、大寨坡等村民小组道路约10公里,打通了至梁河县、陇川县的公路,共11公里,为全村群众致富增收打牢了坚实基础。
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还出资改造翻新了村委会住宿楼,新建了村卫生室卫生间、厨房等设施,硬化了场院,改造了窝子寨组活动室及周边环境,实施窝子寨组入户道路和庭院硬化工程,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便利了、环境改善了,曾经坑坑洼洼的空地如今成了村民休闲、议事,农副产品流通的好去处,村里充满生机活力。
特色农产品网上热销
地处盈江、梁河、陇川3县交界处的椿头塘村,生态环境好,在优质茶叶、甘蔗、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种植方面非常有优势,过去因村中道路坡陡弯急,泥土路多,农产品需要肩挑、马驼才能运出去,农业种植的营收极为有限。
为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产品种植,油松岭乡投入资金81.5万元,新修机耕路4.6公里,农业机械得以开进田间,村民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帮助村民开辟互联网销售渠道,加之日益畅通的出村道路,农产品的销量直线上升。
目前,椿头塘村茶叶、甘蔗、高山蔬菜种植及畜牧业等产业稳步发展。2018年年末,椿头塘村甘蔗种植面积1177亩、茶叶种植面积5030亩、高山蔬菜种植面积960亩,初步形成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格局。
椿头塘村村民张支保今年30多岁,与妻子在家务农,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椿头塘村,像张支保一样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他们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必要技能、自我发展和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高。
挖掘劳动力潜力,让想脱贫致富的群众有业可就,是帮扶的关键。为此,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投入9万余元,针对贫困群众开展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操作技能培训,并为受培训者推荐就业岗位,20余名村民从中受益。
扎扎实实的帮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2018年年底,椿头塘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870元,较2013年增加3082元,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35.84%下降至1.51%。
曾经的贫困户张支保接受培训后,在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开挖掘机,每年有5万余元收入;妻子在家务农,养鸡、养猪,每年有3万余元收入,彻底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
“村里路通了,家里养的鸡和猪更好卖了,我的工作也稳定了,现在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望着新修建的通组路,张支保高兴地说。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