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航短途运输 从这里走来
2019年12月12日清晨,内蒙古呼和浩特机场繁忙的候机厅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朝阳映照下,一块红色背景板上的两行字格外耀眼——
“创新‘全网通’模式助推两翼齐飞,中国通航短途运输从这里走来”。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艾丽华、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王瑞萍在内的10多位嘉宾,以及众多来自内蒙古民航业内外的朋友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一个特殊的日子——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0人次!
10000人次,对于普通运输机场而言,是一个根本不屑于提起的数字;然而,对于正在探索中的通航短途运输而言,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数字。
10000人次,如果不放在历史的纵深中,也许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这个数字的难能可贵。这是新中国民航的起点数字。1950年,新中国民航的全年旅客运输量就是10000人次。本世纪初,内蒙古自治区内的一座地级市机场,比如通辽机场,在2004年的旅客吞吐量也只是接近10000人次。
10000人次,对于乌拉特中旗,一个只有10多万人口的偏远县城而言,机场使用八九个座位的通航小飞机,一个架次一个架次地飞,一张机票一张机票地卖,有此成绩实属不易。要知道,仅仅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能在300人次~400人次徘徊。放眼全国短途运输机场,目前,年旅客运输量能够超过5000人次的凤毛麟角。
10000人次,这个数字代表着内蒙古民航从根河机场开始,逐步拓展到全区的通航短途运输的实践,经历过一次次的出发、试验、失败;再出发、再探索、再试验……终于在乌拉特中旗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国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贡献了一份“内蒙古方案”。
正如王瑞萍所说:“对于我国长期相对落后的通用航空事业来说,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如今走出的这一小步,却是为推动落实我国发展通用航空国家战略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并获得丰硕成果的一大步。”
偏远地区更要修机场
“一个地区的偏远落后,肯定是交通闭塞!”内蒙古机场集团总经理陈建军一句话,点出了内蒙古各地市政府渴望发展通用航空的根源,也道出了自己坚持推动短途运输发展的初衷。
位于呼伦贝尔的根河林业机场,曾经是内蒙古通航短途运输试点的第一选择。2011年,5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呼伦贝尔市根河林业机场为拓展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机场以“空中巴士”的模式,用通航飞机实现短途载客运输。
根河机场短途运输通航,曾为草原牧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这种模式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复杂的,有机场、机型、地域等许多客观原因,也有理念、思路、方法等主观原因。
短途运输的需求还在,但路到底该怎么走?谁也没有现成答案。
此时,地处北疆边陲的乌拉特中旗开始把目光聚焦通航发展——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的乌拉特中旗,全旗总人口为14.3万,其中旗政府驻地海流图镇3.2万人,旗政府距巴彦淖尔市政府驻地161公里。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低是该地区的主要特点。“开个会坐车要4个小时,汇报工作来回路费好几千元”是当地政府公务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善这个地区的通达性,旗政府意识到,修机场是最经济、最快捷、最便利的方法。2014年1月26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委托其统一协调管理运行及各驻场单位。
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
李在义,乌拉特中旗机场铁路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由于全程参与了乌拉特中旗机场的建设,俨然已成为半个民航专家。“适用于短途通航需求的机型是有限的,为了让机场顺利通航,政府甚至直接投入2000万元,买了一架飞机!”他的脑海里清晰的记着这座机场每一个节点性事件。
2016年1月31日,乌拉特中旗机场正式首航
2014年9月12日,机场航站区和飞行区工程开工建设,2015年12月24日通过行业验收和机场使用许可审定,2016年1月31日,作为华北地区第一座按照通用机场标准建设具有短途运输功能的机场,乌拉特中旗机场实现了顺利首航,此后,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服务拓展到内蒙古自治区全境。
虽然飞起来,依然“不靠谱”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期望中的交通“通达”还没实现,老百姓的口头禅却已经传出来了,短途运输就是“不靠谱”,就是“太闹心”!本来是为了体现灵活性,采取小范围公布航班信息,不确定班期,不确定时刻,不确定票价的方式运营,没想到,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
“保障一架小飞机,比保障一架波音747还难!”工作人员这样抱怨。因为旅客手上没有机票、没有登机牌、没有时刻,与旅客保持联系完全靠机场员工人盯人,微信、喇叭、甚至大嗓门全都用上了,好不容易飞机准备好了,人可能找不到了;好不容易这个人找到了,那个人又不知干啥去了。
一岗多能,安检地服员工卸下旅客托运行李
旅客也很痛苦。首先是“买票难”:乌拉特中旗的旅客只能通过电话或机场的微信平台获取航班信息,购票还要专门去机场售票处。假如是外地人想买机票,就更麻烦了,还得先在乌拉特找亲戚朋友帮忙。其次是“靠不住”:由于低空飞行受天气军事活动影响较大,经常出现有急事想坐飞机的旅客,到了机场却发现航班取消了。
机场开航两年,2016年337人次,2017年488人次,大多数情况就是当地牧民图个新鲜坐飞机体验一下,就再也不坐了。尽管机场也想办法引入各种通航应用——飞播、航拍、测绘……但一直提供财政支持的地方政府不同意了:“如果不能实现载客运输通达性,机场还不如不修。”
能否破题,决定了内蒙古民航在通航短途运输试验中的又一次成败。
用“全网通”摆脱“不靠谱”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偏远地区的航空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旅行经验不足,旅客更需要便捷的信息服务、稳定的运行保障;二是通用旅客的中转需求多且零散,只将旅客运至临近机场,不考虑中转的流程设计,很难满足旅客的实际需要。”内蒙古机场集团市场营销部经理郭金敏介绍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7年12月,内蒙古机场集团以乌拉特机场为试点,开始尝试打破“孤岛”格局,想办法让通航机场“入网”。
首先,销售入网。2017年12月15日,乌拉特中旗—包头航班,成为国内首个成功接入互联网旅游平台(OTA平台)的通航航班,旅客可在网上一次性购买直达目的地的通程机票。通过系统和流程两方面的建设,通用旅客得到了比运输旅客更为便捷的服务。
2017年12月15日,乌拉特中旗机场航线成功接入互联网旅游平台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